24小时购墓热线

400-099-9038
  • {{searchItem.name}} {{getArea(searchItem.region-1)}}
首页>殡葬百科>文章列表>

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丧葬习俗

Jan 29, 2021 9:35:15 AM 作者: 来源:善唯买墓网 分类:殡葬习俗 浏览次数:471

楚国在葬俗上与中原地区有着显著的区别,这从楚人对墓葬基址的选定、墓葬的内外部形制、葬具以及死者的头向与葬式等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。

(一)圹茔基址的选择

楚人由于受气候地理条件的制约和民族心理倾向及传统的影响,往往喜欢选择山丘高地,特别是南北走向的岗丘为墓地。这种葬俗与中原地区盛行的在地势坦荡、气候相对干燥的平地掘穴建坟习俗迥然有别。如目前江陵地区发现的一千余座楚墓,主要都分布在楚都郢城附近四周的山坡丘陵上,且山丘愈高处墓葬愈密愈大;而在山丘下部近平地处,则墓葬数量相对稀少,规格也很低。又如当阳赵家湖297座楚墓中,除赵家湾墓区濒临湖区,地势较低外,“其他五个墓区都是分布在丘陵坡地之上,高程一般在20 ~30米左右”。

楚人不仅选择坡丘高地作墓地,而且还特别喜占南北走向的岗丘地。如纪南城西郊八岭山二三百座楚墓,就分布在“南北长7.7公里、东西宽2.2公里”的八道纵岭上。纪南城东郊董场村的孙家山墓地,自北向南排列着11座冢墓,封土直径在25 ~42米之间。江陵雨台山墓地,“墓葬多分布在南北走向的四条岗地上”。

(二)墓葬的内外部形制

楚墓的墓葬形制分为封土和无封土两种。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各类楚墓、战国楚平民墓,皆无冢丘;到战国时期,楚国贵族墓葬在周围文化影响下开始流行坟丘式,且多呈圆馒头状。但从楚墓的内部结构来看,其圹室的构筑风习与中原地区的东周墓葬呈现出很大的不同。首先,竖穴土坑的墓圹形制在整个楚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。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,凡是楚国墓葬,无论时代早晚,位于楚境何地,有无坟丘,其圹室无一例外地皆作成土坑竖穴。其次,从战国早期开始,大、中型及部分小型战国楚墓,带有台阶墓道。台阶的层数及所带墓道的长短宽窄,一般取决于坑口面积的大小,即大型墓葬所带台阶多,墓道长、阔,中型墓葬次之,小型墓葬又次之。再次,楚墓圹下部填土多为白膏泥或青膏泥。从考古材料来看,楚墓单棺墓、一椁一棺墓和多层棺椁墓的填土,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,一种仅填五花土或洗沙土;一是在墓圹上部填五花土或洗沙土,下部近棺椁处填白膏泥或青膏泥。所不同的是,级别较高的墓有白膏泥或青膏泥者的比例相对要大些。

 

 1.白山土 2.五花土3.青灰泥4.生土

图为战国楚墓结构图

(采自湖北荆州博物馆编《江陵雨台山楚墓》,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)

(三)葬具的使用

楚墓葬具使用的特点是:棺悬底;棺底设签床;椁分室;棺椁盖、底铺帘席。

楚棺有悬底与不悬底的区分。悬底者分为二式,一为悬底弧棺,即盖板、边板呈弧形,底板悬空;二为悬底方棺,即盖板、边板平直,底板悬空。底板用薄木板制成,一般嵌在边板和挡板内侧中部或中下部的凹槽中,下用二至三根木条垫托,横木两端插入边板未凿透之方孔中。不悬底者为长方盒状棺。两者的使用,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。但相对而言,悬底棺使用的范围和数量较广较多一些。如作为楚国腹心的江汉地区,棺形几乎全为悬底,楚人之所以喜用悬底之棺,一则是出于避湿防腐的考虑,但更重要者,当是受灵魂升天观念的支配。悬空的棺底似乎象征着天界,尸陈其上,反映了人们弃地升天的理想欲念。

苓床是一块与棺底等大的用以荐尸的“雕花板”。“雕花板”有透雕与半透雕、鞣漆与不N漆之分,而以透雕鞣漆者为最多。厚度一般在2~4厘米之间,最厚者可达8厘米。其上雕刻的图案大多为各种式样的几何形纹,也有变形龙纹、凤鸟纹和云纹等。雕工精致,线条十分流畅生动。漆色非黑即红,有的签床边缘还在黑地或红地上用朱、墨、金三色彩漆成双层菱形图案,显得异常华贵美观。签床放置情况,从考古资料来看,可以分为三种:一是紧贴平放在棺底板上;二是在棺底板上置放三至四根横垫木,然后将它平放其上;三是将“雕花板”四周嵌在棺侧板内侧的浅槽中。

春秋时期及春秋战国之交的楚国椁室形制为“Ⅱ”形,即:墓底置垫木,上置椁底板,再上四周垒以方木或立以大木板,以成椁之侧板和挡板,并使两端挡板的两头上下均伸出侧板之外,最后在椁墙四壁之上再铺以盖板,盖板之下或另铺一层分板。椁室之大者几成正方形,中型及小型者皆为矩形,文献上统称为“井椁”。椁室内或放一棺,或并放两棺,或放多层棺;有的椁室内置垫木,其上再立四壁,或独立构成一个方框,或与外壁榫接,形成内椁,内椁内再置放棺木。这样在椁(无内壁者)与棺之间,或内外椁之间就留下了一定的空间,用以陈列各种随葬品。

到战国早期,楚墓个别墓葬的椁内已开始出现了分格的现象。进入战国中期,这种棺椁分室的现象迅速增多,并逐渐成为楚人庶民之富者及士以上阶层普遍采用的丧葬习俗。其法是:一以隔梁相界;二以隔板相界;三用隔梁复用隔板相界;四用叠垒数层方木以为格界;等等。木椁分室多少不一,少者二至三室,多者七至九室。战国中期后段及战国晚期,楚墓有的椁室还在隔梁和隔板之间安以门扉或窗户,以使箱室间相通。

此外,楚人流行将席物之类的葬具铺垫于棺椁的底部和盖上。在棺椁盖板上遮铺席物,主要是为了抵御填土的下泻,故《礼记·既夕礼》将这类席物准确地称为“抗席”。同时,楚人还喜欢用不同数量的经、纬条带串编起来的竹帘压放在棺盖上,以作装饰所用。楚墓内棺底板或雕花板上更是多用席物铺设。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死者在另一世界,保护和爱惜竹席,并欲长久以为卧具的真实心理。因为楚地湿热,竹席或苇席都是人们盛行的卧具。在时人看来,死与生无甚不同,故死后仍然沿用生前的习好,以席荐尸或裹尸

 

 

 


环境:
交通:
服务:
地形:
内容:

微信公众号

验证码
发送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