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购墓热线

400-099-9038
  • {{searchItem.name}} {{getArea(searchItem.region-1)}}
首页>殡葬百科>文章列表>

汉族的葬礼风俗

Jan 28, 2021 1:23:49 PM 作者: 来源:善唯买墓网 分类:殡仪知识 浏览次数:74

     一、汉族的丧葬风俗概况:

    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,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。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,葬礼隆重,分殓、殡、葬三个阶段进行。

     殓,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。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、沐浴。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。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,一般用布帛,富庶人家用丝绸,有的皇族用玉衣。

    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。棺材称“寿材”,男棺刻有“寿”字,女棺刻有“福”字,有的则刻以“福禄寿”三字的合写体。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,富庶人家含璧、珠等,皇族含玉,近代则含一银元,均称之为“饭含”。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,一般人有衣、被及日常用品等物,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。

     殡,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,殡期长短不一,少则3日,多则30天,主要由奔丧者而定。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,至多达7个月。汉族传统习俗,父母死亡,儿女必奔丧,否则为不孝。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,称之为“吊丧”或“吊唁”。奔丧者均要丧服。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织麻五种,称 为“五服”,用粗、细不同的麻布制成,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,称为“披麻戴孝”。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。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,臂戴黑纱。

     葬,就是掩埋死者遗体,即棺木入土。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、择坟地,谓“择吉地”。送葬又叫出殡。送葬时,古代汉族一般是“孝子”在前执绋,挽柩者唱挽歌。挽歌到近、现代演变为哀乐。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,到近、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,花圈上写挽联。

    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(主要是近亲、近臣和近侍,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),后逐渐以陶俑代之,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。

     葬礼以后,有做七、断七、百日、周年等追悼仪式,并将牌位送归祠堂,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“鬼灵”、“祖灵”的仪礼。

     另外,汉族还有“归葬”的习俗,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。

     丧事期间,死者亲属要穿孝服,在灵堂守灵。中国古代礼制,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,在现代汉语里还有“五服”这个词,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。孝服用白布做成,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。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,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,而神情却痛苦悲哀,觉得十分奇怪。在古代,出殡时有人唱挽歌,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《挽歌诗》三首。后世的挽联、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。

    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,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。王公贵族、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。《红楼梦》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,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,由二、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,出殡时的队伍“浩浩荡荡,压地银山一般”。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,自然也就谈不上“重殓厚葬”了。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,草草埋掉。

     尊长死后,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,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,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,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,称“守制”。

     二、宁夏固原地区汉族丧葬风俗:

     固原位于宁夏南部,南临六盘山,北拒河套平原,地处要津,历来为军事重镇。南北朝宇文泰、西夏李元昊以及元朝成吉思汗都曾在此用兵。固原又被认为是宋朝杨家将抗击辽国的主战场,杨家将的故事在这里妇孺皆知,许多地名也与杨家将有关,如三关口、杨郎、三营等。固原是回汉杂居地区,两个民族交往、共居上百年,通婚普遍,但仍风俗迥异,本文考察该地区汉族的丧葬风俗。

     在历史上固原的居民迁徙频仍,成分十分复杂。现在的大部分汉族居民都是清代从山西、陕西两地迁入,因此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的积淀,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。固原汉族的丧葬风俗就呈现出了这一特点,许多仪式都尊儒家的礼仪,与一般的中原葬仪相近。

     我国虽民族众多,葬式繁复,但其中从古至今最通用的葬式是土葬。在《大明律》和《大清律》中都禁止火葬,这让土葬得到了更大的发展。固原地区也通行土葬,1981年开始,在汉族干部和职工中推行火葬。现时,城市中人开始实行火葬,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盛行土葬。由于火葬历史较短,全部在殡仪馆、火葬厂进行,葬仪比较现代、简单,因此,本文考察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的土葬传统。

     丧葬礼仪,无论古代还是现代,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葬前礼仪,第二阶段是埋葬礼仪,最后阶段是葬后礼仪。下面从这三个阶段入手考察固原地区汉族的土葬风俗。

     A. 葬前礼仪

     葬前礼仪是指埋葬死者之前的礼俗活动,这是整个丧葬中最重要、最繁复的一环,也是最能体现丧葬文化的一环。

     ① 招魂:死者亡故之前,家属应给其穿好衣服,同时静侯其归天。死者一旦死亡,应立刻打开门窗,一说是要放死者的灵魂出去,一说是要招死者的魂魄归来,总之,是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出入。

     ② 停丧:死者亡故,抬置地上,面蒙白纸,供饭烧纸,称为“倒头饭”、“倒头纸”。死者为男性,称“正寝”,女性称“内寝”。同时,布置灵堂,设灵牌,挂孝幢及白对联,灵牌前点香火、冥钱,供献馍、献饭、献碟、献果,桌下放烧化冥钱的瓦盆及白酒。

     ③ 报丧:男性死后需通知舅家,女性死后需通知娘家,称为“请娘舅”。贴讣告、纸筒于门外,上书死者生卒年月日、出殡日期及坟地,称为“出门告”(有的不出门告,仅贴白纸于门,表示报丧。)。

     ④ 成服:一称带孝。依继承和亲属关系,分别成服。清代,分“五服”,即“斩衰”(以最粗的麻布做,不缉边。带孝三年。)、“齐衰”(以粗麻布做,缉边。带孝一年。)、“大功”(用熟麻布做。带孝九个月。)、“小功”(用较细的熟麻布做。带孝五个月。)和“缌麻”(以细麻布做。带孝三个月。)。玄孙、堂曾孙、女婿以上皆有服。子或承重孙穿白布长孝衫,戴麻冠;孙、侄穿短孝衫,戴白布孝帽;曾孙不穿孝衫,孝帽上缀红布。成服者均称为“孝子”。民国至今,服制有所变化,已不甚严格,堂兄弟以下多不服孝。现时,带孝范围多在直系亲属,麻冠已不多见。

     ⑤ 开吊:一般好友送纸;邻居和本族亲属送馒头及纸,称为“白祭”;死者娘舅家及女婿送祭羊;有的女婿、外甥加送纸扎房屋、器皿等,称为“送灵”。现时,前来祭吊者多奉赙金,也可送挽联、花圈。祭吊者进大门后,有代劳者在前引路,左厢吹鼓手奏哀乐,执哭丧棒跪于灵堂门外两边的孝子动哭声。祭吊者在灵前叩头、上香、烧冥纸。冥纸烧在瓦盆内,浇白酒。祭吊完毕,祭吊者向孝子作揖致意,以示安慰,孝子叩头还礼,表示感谢,哀乐止,哭声毕。如此反复,孝子往往难耐其苦。

     ⑥ 选茔:旧时,请风水先生看风水、选坟茔,请村中三姓人(三个彼此不同姓,也与死者不同姓的人。)掘墓穴(一说是请“全命人”掘墓,上有父母,下有儿女者称“全命人”。)。墓穴形制有“明坑”(竖井,深两米左右。)和“攒堂”(竖井下挖停放棺木的横穴。)两种,以“攒堂”采用普遍。农业合作化后,风水先生大 多停止活动,80年代后又重操旧业,收入颇丰。一般人家仅留坟堆,近年有立墓碑者。

     ⑦ 棺椁:棺材木制,取材依贫富而论。棺木多为红色,并绘制花纹、图案。有棺无椁。

     ⑧ 出纸:殷实之家,往往给死者多备“纸活”,以示对老人的孝敬。“出纸”仪式即是将所有“纸活”在停尸期间游行展示。“出纸”的队伍往往有上百人,由阴阳先生率领,“孝子”、“孝孙”以及其它亲友等按男女长幼、本家外戚的顺序沿预定路线行进。

     ⑨ 游庙:。“游庙”是指在“出纸”的过程中,去本村的神庙拜祭。固原地区的神庙所供多是道家神灵,个别近年新建的也供观音,释道同堂倒也相安无事。道家诸神最常供王灵官和赵公明。在“出纸”、“游庙”的过程中,仪礼十分繁复,且不同的阴阳先生有不同的程式。在整个过程中阴阳先生是主角,其风范气度神圣肃穆,往往传为美谈。对孝子则有许多要求,比如必须弯着腰走路、不能洗脸刷牙、鞋不能穿好须拖着走、执哭丧棒拄地而行等等,都是为了显示悲痛之情的。另外,还有许多其它仪式让孝子苦不堪言。近年来,这些礼数逐渐放宽,孝子也不需受太多苦楚。

     ⑩ 接亡:停丧一般为三日,第一日晚要进行“接忘”的仪式,第二日晚则是“送亡”。“接亡”意为迎接死者亡灵回家,阴阳先生主持,基本也是游走,队伍走出家门不远即可,仪程繁复。

     11. 送亡:“送亡”是送死者亡灵去阴间,这时要“放灯”,即在队伍两边点燃木屑与油的混合物。在乡间的夜晚,小路两侧灯火点点、齐整有序,蔚为壮观。据说鬼嗜油,“放灯”是为了贿赂野鬼,让其不要在去阴间的路上纠缠死者。

     12. 领羊:“领羊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仪式,在停丧第三日晚进行。众人围跪一圈,置一羊羔在中央,然后阴阳先生请死者亡灵附身羊羔,如果死者已无所遗憾,则羊羔摇头摆尾、抖动全身。一人询问,往往历数死者遗憾之事和后辈之不肖后,羊羔仍不为所动。不得已处,以水淋羊,则羊羔摇头摆尾、抖动全身,此时众人大动哭声。

     B. 埋葬礼仪

     三日停丧的繁复礼仪之后,进入埋葬活动。埋葬礼仪是埋葬死者的过程中以及此后三天内的一些礼俗,是整个丧葬礼仪中最为庄重、严肃的部分。

     ① 入殓:在出殡前进行。尸体仰卧,棺内放一瓷罐,内盛饭肴,称为“粮饭罐”、“饱食罐”。陪葬物多为死者生前喜好之物。大多都陪葬书籍,以期后代多出读书之人。

     ② 出殡:老丧多早晨,少丧在下午。出殡前,送葬人吃“送丧饭”,所谓“空腹不送丧”。棺上架一雄鸡,称为“架殃鸡”。长子或承重孙执幡前导,其余“孝子”男左女右执绋,称为“扯牵”。中途不歇。至墓地,饶穴一周,称为“画地为宅”。

     ③ 下葬:尸棺下入横穴,土坯封“攒堂”门,留一小孔,将点燃的纸从小孔扔进“攒堂”,然后封死小孔。死者娘舅家及儿孙各抛土三锹,然后掩埋起堆。

     ④ 烧纸活:下葬完毕,将所有“纸活”集中焚烧,让死者在阴间享用。

     ⑤ 跨火:送丧归家,需在门外洗手洗脸并跨过一火堆(据《中华风情大观》,常熟也有“跨火”的习俗。),方能进门。孝衣、孝帽拆开洗净,留做它用。

     ⑥ 攒山:下葬后第三日,“孝子”齐赴墓地,修补坟堆,称为“攒山”。

     C. 葬后礼仪

     葬后礼仪指整个丧葬活动结束后,死者家属仍需进行的部分。主要包括扫墓(固原称为“上坟”。)和守孝两个环节。

     ① 服孝:三年之丧是古礼,“丁忧守制”、“夺情起复”之说古已有之,固原还大致保留,但已不甚严格。简单的说,孝子一年内不能酗酒,不行娱乐,不能进别人家门(据说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晦气。)。三年内不能结婚(因特殊情况须在三年中结婚的孝子在葬前和埋葬时不带孝,只在臂上缠黑纱。但在一年内一般不能结婚。

     这是一般的情况,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,在固原地区各地之间情况竟都有所不同。)。

     ② 烧七:从死者死亡之日算起,每七天作为一个祭奠的日程,叫做“烧七”。“烧七”共四十九天,由“头七”直至“停七”,“孝子”都要去墓地烧纸、上香。

     ③ 烧百期:也叫烧百天,即在死者死亡百日之际,须到墓地祭奠。

     ④ 烧头年纸:死者亡故一年后,要举行家祭,无一定的礼仪,此后孝子的行为逐渐放宽。

     ⑤ 烧三年纸:三年除服之期,又要宴请宾客,此后一切恢复正常。

     丧葬风俗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文明现象,其中蕴籍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。它既显示了人类生死的神秘,又浓缩了人类悠久的文明,同时,也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和心态,还以相当的制度化形式同化和保持了不同文明的异质因素,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维护。在各种民族风俗中,丧葬风俗之所以能数百年、甚至数千年而持久不衰,变化至为缓慢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反映和刻画了人们最深刻、最内在的文化性特征。

     丧葬风俗的“历史惰性”在固原有很突出的体现,“入土为安”的思想根深蒂固,虽然现时国家大力倡导火葬以节约、保护土地资源,但在农村仍盛行土葬和一大套的葬仪,而相对受过较高教育的城市中人也有一部分千方百计地寻求土葬。这是一个文化现象,不能简单粗暴地斥为愚昧迷信了之。死亡是神秘的,人永远无法超越死亡,面对与死亡相关的事,人更愿意服从传统。要移风易俗,尤其是要改变丧葬风俗是很不容易的,在这里,教化胜于强制,而教化也要有一个过程。

 


环境:
交通:
服务:
地形:
内容:

微信公众号

验证码
发送验证码